提起张宏民,年轻的朋友可能都不了解此人是谁。 但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,他可是当年央视主持人的门面。 担任新闻联播主持32年,从未有过任何失误。 只不过,花甲之年的张宏民一直没有成家,这是他为人所讨论的一点。 那么,张宏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?孤身一人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缘由? 从小受到校长母亲的良好教育 年3月13日,张宏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。 其父亲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,母亲更是清华大学幼儿园的校长。 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,张宏民的教育问题自然就比普通人家的孩子高出一个起点,也严格许多。 受父母的影响,4岁那年张宏民就开始拿起书本尝试读书。 开始上学后,张宏民在班级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 在课外母亲同样以高标准来要求张宏民,自小专注于培养他的兴趣和才艺。 书法、绘画、音乐、运动,张宏民一样没有落下。 在母亲的悉心栽培和谆谆教导之下,张宏民成长为了兴趣广泛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。 在这一过程中,张宏民养成了完美主义的极高的自我要求。 这对于他日后在新闻联播的工作,产生了巨大的帮助。 这也是他后来在工作上兢兢业业32载,却从未出现过失误的主要原因。 受到母亲身份的荫庇,所有人都以为张宏民以后会考进清华大学。 可张宏民却从不屑于依靠母亲,况且他的志向也不在此。 张宏民早早地就立下了进入央视,成为一名主持人的远大理想。 年,张宏民以绝对优异的高考成绩和出色的专业表现,成功考入北京广播学院(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),成为了78届播音系的一名学生。 初入大学校园的张宏民就展现出了自己在播音主持方面的天赋。 声音浓厚、字正腔圆,再加上帅气的外形,张宏民在这所汇聚了天南海北播音天才的院校中也显得格外突出。 更重要的是,先天条件如此之好的他学习同样非常刻苦。 每天的练声课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、最后一个离开。 为了使自己的发音更加饱满、生动,他请教过学院的每一位老师。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,他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和比赛,为他日后进入中央电视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 张宏民的努力被学校里的老师们看在眼里,一毕业的时候他就被推荐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央电视台进行实习。 扎实的专业基础、饱满磁性的声线、积极阳光的外形气质,这些优秀条件使他毫无悬念地留在了央视。 央视工作32年零失误 年,刚刚21岁的张宏民就这样留在了中央电视台,开始了他为期32年零失误的主持生涯。 在那个年代,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都是“阴盛阳衰”,女主持人多,男主持人少,张宏民的加入无疑缓解了这个局面。 同样张宏民进入央视后,迅速成为男主持人中的顶梁柱,其中一部分也要归结于他缺少竞争者。 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大平台的磨砺下,张宏民迅速成长,很快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。 他的语言平淡舒缓,每次新闻播报总会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,不仅让人感到妙趣横生,也颇具亲和力。 张宏民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受到了上级的肯定,《新闻联播》的播报工作落到了他的头上。 随着张宏民的形象慢慢走进电视机、走进中国老百姓的心里,“央视一哥”的称号被冠到了这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的年轻主持人身上。 这一切的光环和荣誉,并没有使张宏民骄傲自负、迷失方向,他反而以一种更加小心翼翼、谨言慎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。 他深知自己站得越高,肩上承担的压力和责任越重大,他代表的是国家的声音和门面。 每天会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,一旦有失,丢了工作事小,损失了国家的颜面才是大事。 为了保证每天零失误完成主持工作,在张宏民32年间的主持生涯中,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提升自己。 主持人这个行业非常忌讳读错字,中央电视台更是出台了“读错字罚钱”这样的措施。 很多主持人在这方面都下了苦功夫,而作为“央视一哥”的张宏民,则是最刻苦的那一个。 为了不让自己失误,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,张宏民几乎手不离稿,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掏出稿子读上几遍。 从吃饭到睡觉,从工作到出行,稿子成为了张宏民随身必备的物品。 除了提升业务能力,张宏民在拓展知识、开阔视野方面同样是用心良苦。 作为主持人,除了如实的报导、讲述新闻,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,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,这就要求主持人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视野。 为了积累知识、提高眼界,张宏民想到了两个很好的办法,第一就是看书查资料,第二是交朋友。 张宏民在32年的主持生涯中,主要负责的是财经和体育方面的新闻播报。 在这两个领域的深耕,张宏民甚至不输专业人士。 起初张宏民为了在播报新闻时心里更加有底,学习了大量的财经类书籍,掌握了很多经济学理论、公式。 可缺少实践的他,始终很难将学习到的东西与实际的新闻内容相结合。无奈之下,他开始向经济界的人士求助。 经过专业人士的讲述和分析,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公式顿时变得鲜活,张宏民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不少经济学知识。 更重要的是,这些经济界的朋友给张宏民带来了很多经济学案例,这对于他的播报工作来说大有裨益。 有了前车之鉴,在踏足体育新闻的时候,张宏民果断将友谊的双手伸向了运动员们。 他和中国足球队的球员们一起踢球、一起训练,到后来中国队一多半的球员,都成为了他的朋友,他在体育新闻方面的播报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。 除了财经和体育,张宏民在各个领域都交到了很多朋友,出租车司机、民警、街坊邻居、工地工人,他的朋友遍布整个社会。 他始终认为,只有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工作、生活,才能最大程度上还原他们的本来面貌。 想要做到这一点,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,甚至成为他们这个行业的一份子。 正是张宏民的这种做法,才让他在各类新闻播报时都能够胸有成竹、侃侃而谈。 张宏民为主持工作付出了千辛万苦,他的家人同样也是如此。 父母知道这个行业非常费嗓子,母亲每天早上都会为他准备好润喉的菊花茶,让他出门前带上。 他们知道儿子从小养成了晚上10点就睡觉的习惯,为了不影响他休息,父母10点之后也会悄悄回到卧室,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到最小,甚至走路的时候不穿拖鞋只穿袜子。 父母在尽自己所能为儿子的主持事业保驾护航,让他们欣慰的是,张宏民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给了他们。 年,张宏民搭档李瑞英主持了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。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春晚,可多年来丰富的主持经验,还是让两人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春晚的主持工作。 坐在台下的父母看着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张宏民,心里为他紧张的同时,也充满了骄傲与自豪。 年,在主持人行业沉淀了多年的张宏民,获得了中国主持界的最高奖项——金话筒奖。 次年,他又被评为“中央电视台年度十佳甲级主持人”。 当然,在张宏民斩获的众多荣誉中,最令父母感到骄傲的还是他32年来零工作失误的记录。 自年走上工作岗位,到年离开《新闻联播》,中间一万多个工作日。 每天30分钟左右的工作时间,背后却是张宏民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与努力。 无数个日夜的学习与提升,最终才凝结成了这样一份堪称奇迹的成绩单。 张宏民为了工作付出了太多太多,其中最令父母和外界关心的,就是他的婚姻问题。 终生没有娶妻生子 起初张宏民一心扑在工作上,根本无暇顾及感情问题,父母也表示支持和理解,毕竟儿子年少成名、前途无量、且长相俊朗。 张宏民优秀的条件使父母相信,只要他愿意,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如意的伴侣。 没想到的是,张宏民会在不知不觉中离感情、婚姻越来越远。 随着张宏民在工作中愈发受到重用,他对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多,以至于到了30岁的年纪仍然没有谈过恋爱。 这时候父母终于开始着急了,开始催他考虑婚姻的事情。 可这时候的张宏民正值事业高峰期,一门心思都在主持事业上。 他担心感情会影响自己的事业问题,就对父母说:“我现在不想谈这个问题,只想好好工作。” 父母眼看催促无果,也不好过多干涉,只能作罢。 年左右,年近40的张宏民再次受到了父母的催促。 张宏民也不忍年迈的父母再为自己操劳,就答应了父母提出的相亲计划。 在周围强大的人脉资源面前,张宏民很快就迎来了几位相亲对象。 可在镜头面前滔滔不绝的“央视一哥”,面对相亲对象却说不出话来,对感情毫无经验的张宏民陷入了困境。 父母想让他学习一下怎么跟女性交流,但是张宏民却不愿在这件事情上“浪费时间”,几次相亲最后也不了了之。 年,张宏民的好兄弟罗京因淋巴癌去世。 罗京 生前罗京经常对张宏民说起:“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孩子,工作太忙,疏忽了对家庭的照顾。” 临终前,罗京拉着张宏民的手说:“我要走了,希望你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家中老小。” 罗京的去世让张宏民更加不想结婚了,他担心有一天会像好兄弟一样,自己走了之后给女方留下一堆负担。 况且自己已经年近半百,早已经对感情和婚姻没了热情。 就这样,张宏民直到现在还是单身,这成为了父母的遗憾,也成为了观众一直以来对他的诟病之处。 年5月,张宏民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新闻播报,就退出了《新闻联播》栏目组。 此后便退居幕后,慢慢张宏民淡出了观众的视线,直到前两年他的一张在公园长椅吃雪糕的照片被传到网络上。 很多年轻观众才认识了这位当年的“央视一哥”,随之而来关于他终生未婚的讨论再次在网络上火爆起来。 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,在工作与婚姻面前张宏民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。 到了晚年虽然孤身一人,但未必孤苦,因为他的内心世界依然富足。 张宏民的选择代表着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人生规划,婚姻并不是人一生必然的归宿。 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:张宏民一生没有娶妻生子,不仅没有实现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,自己也落得一个老来孤苦无依的下场,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。 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选择结婚生子,是浪费了优良的基因,浪费了国家资源。 一时间,关于张宏民婚姻的讨论甚嚣尘上、沸沸扬扬。 可外界的一切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张宏民的生活。 退休后的张宏民 自从退居幕后,张宏民着手做起了央视新人的培训工作。 在他的倾囊相授之下,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年轻主持人走上了工作岗位。 另一方面,张宏民开始投身于于公益事业。 “我为新世纪植树”、“北京环保”等活动都有他的影子。 年10月张宏民受聘成为“全国精神卫生宣传大使”,同年11月,成为“艾滋病红丝带健康大使”。 年,国家林业局授予张宏民“中国大熊猫文化推广形象大使”,年张宏民带头发起“雪豹保护倡议”。 退休之后的张宏民,每天仍然忙于工作、到处奔波,可他表示:“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事情,即使再忙我也乐意去做。” 在当今短视频浪潮下,张宏民于年12月29日入驻了短视频平台,成为一名短视频创作者。 他在视频中说道: “32年弹指一挥间,《新闻联播》陪我走过了最精彩的半个人生,也让我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见证了祖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发展与变化。如今我已经60岁了,进入了人生的下半场,我已经不是那个距离大家很遥远的新闻主播,而是千万内容创作者的一员。我希望可以与大家进行更多有深度、有温度的交流。” 仅仅一天,张宏民的短视频账号 |